东江快评丨当文艺遇见乡村,一场“村晚”背后的振兴新图景
10月1日,河源市东源县举办“百姓说——我们的村晚”2025全国“四季村晚”示范展示活动,这场充满乡土气息和文化魅力的盛宴一经推出,引起线上线下广泛关注。这是东源连续两年跻身全国“四季村晚”示范展示活动行列,彰显以文化之力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探索成效。
当前,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,文艺日益成为推动乡村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。近日,中共中央宣传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《“文艺赋美乡村”工作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明确提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,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。在这一政策指引下,东源的实践更具现实意义和探索价值。
作为人文厚重的客家聚居地,近年来,东源坚持“四文并举”(红色文化、客家文化、生态文化与畲族文化),以文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赋能“百千万工程”提质增效、出色出彩。以一系列深植于传统文化的民俗活动,让优质资源走进田间地头、融入村民生活,“文艺赋美乡村”正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。
如今,文艺的种子正在东源乡村悄然生长。南园古村通过活化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新活力;糖巢创客社区则依托创新业态和青年创业力量,形成了人气集聚、创意迸发的生动局面;非遗文化通过创意设计,焕发出新的市场活力;红色遗址经过保护修缮,成为生动的教育基地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,让乡村文化既保持了“土味”,又增添了“新味”。
这场“百姓说——我们的村晚”更是东源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生动案例,其魅力在于四个“乡”的独特气质。
以“乡亲”为演出主角,让村民从观众席走向舞台中央;以“乡音”为情感纽带,用客家山歌和民间童谣唤醒集体记忆;以“乡愁”为精神内核,传承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;以“乡情”为艺术表达,展现新时代乡村的幸福图景。这种接地气、有温度的表达,正是文艺赋美乡村的精髓所在。
文艺赋美乡村,激活的不仅是乡村文化基因,更是村民的文化自信和主体意识。当文艺的种子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,田间地头变成天然剧场,普通村民成为舞台上的“民星”,乡村文化就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,实现从“送文化”到“种文化”的转变,成为带动乡村旅游、促进农产品销售、提升乡村价值的重要引擎。
南方+记者 魏金锋
评论